三地門鄉 ( Timur )
地名解說
「三地門」來自排灣語:timur,即現在的「三地部落」(又稱「地磨兒部落」或「地魔爾部落 (註1)」),行政區劃上的「三地村」。
部落名稱的原意不詳,漢人移民可能以排灣語的Se-Timor / Timur (※),透過台語發音稱為「山豬毛」(suann-ti-moo)或「山地門」(Suann-ti-mn̂g [註2])。1716年清治時期的漢文文獻已經提到「山豬毛社」(註3);日治時期則以假名拼寫為「サンテイモン(Santēmon)社」,1920年設置高雄州屏東郡サンテイモン駐在所 (註4) 。
「三地村」雖然位於三地門鄉的西南角,卻是進入此區域的重要門戶 (註5),清治時期設有山豬毛隘口,現在是全鄉的行政中心。1935年日本警察輔導Timur、Talavatsal、Salalau三社的排灣族人遷移至此合併居住 (註6)。戰後以サンテイモン等其他駐在所的管轄區域為基礎,初期合併設置高雄縣「三地盟鄉」,1947年改名為「三地鄉」,1950年隸屬屏東縣,1992年改為現名。
地名選擇說明
※目前文獻上可以查到三地門的排灣語地名來源,有Timor / Timur或Se-Timor / Timur兩種記載。為了解有何不同,2020年12月29日經電話聯繫屏東縣「地磨兒民族實驗小學」(原三地國小)教導主任唐先生,他表示Timur與Se-Timor都是可以的說法,但Se-Timor (註7)(也就是鄉公所網站上的「音斯笛摩兒」[註8])有強調我在Timur或我從Timur來的意思,而Timur則只是代表這個地方。
唐主任補充說明Timur部落是三地門鄉最大的部落,也是南部地區第二大部落,當初是由3個部落合併而成。三地國小改名地磨兒國小是經過部落、村等協商,以及長老的同意後採用,因此他建議有關三地門鄉的排灣語稱呼使用Timur或Se-Timor,問一下鄉公所比較好。同日經電話詢問鄉公所觀光文化所人員表示建議用Timur就好,因為比較簡單,也是目前該地普遍的用法,Se-Timor (註9) 則是在口語上才會使用。
註釋:
- 〈timur〉,《原住民族語言線上詞典》,https://e-dictionary.apc.gov.tw/search/terms/303134.htm
- 「山地門」在《教育部臺灣閩南語常用詞辭典》的拼音是Suann-tē-mn̂g,請參考〈山地門〉,《教育部臺灣閩南語常用詞辭典》,https://twblg.dict.edu.tw/holodict_new/index/fulu_diming_level2.jsp?bihua=3;不過,依據潘科元的意見,在地的台語發音應該是Suann-ti-mn̂g,請參考:潘科元,〈無合台語音个屏東縣地名漢字舉例〉,《潘科元台語文理想國》,2013年3月21日,https://blog.xuite.net/khoguan/blog/66762576
- 覺羅滿保,〈題報生番歸化疏〉,《諸羅縣志》,1716年。《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https://ctext.org/wiki.pl?if=gb&chapter=597752
- 《臺灣地名辭書·卷四:屏東縣》(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2001),頁739。
- 《臺灣地名辭書·卷四:屏東縣》,頁739。
- 《臺灣地名辭書·卷四:屏東縣》,頁741;相關遷移史的敘述也可以參考《台灣原住民族部落事典》(臺北:政大原住民族研究中心,2018),頁283。
- 排灣語的se有「屬於」的意思,請參考〈se〉,《原住民族語言線上詞典》,https://e-dictionary.apc.gov.tw/search/terms/193223.htm
- 〈歷史沿革〉,《屏東縣三地門鄉公所》,https://www.pthg.gov.tw/sandimen/cp.aspx?n=56FDD1E187C2F9CF
- 《地名資訊服務網》關於「三地門」解說的錄音檔案發音是Se-Timor,請參考〈三地門〉,《地名資訊服務網》,http://gn.geog.ntu.edu.tw/GeoNames/GNMap/GeoNamesSearchPrint.aspx?ID=1001326-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