里港鄉 ( Lí-káng )
地名解說
舊名「阿里港」(A-lí-káng),地名來源目前主要有兩種說法,一是今日該鄉的過江村,昔稱「過港仔」,有不詳姓氏名為「阿里」的人在下淡水溪(今高屏溪)邊構廬而居,是販賣冷食的里港原始住民。迨村落形成,商業發達後,從東港沿下淡水溪用竹筏運送貨物抵達此地,所以冠上此人之名稱「阿里港」(註1);二是楊森富認為「阿里港社」(Alikan)是西拉雅族語,由「阿里祖神」(Alit)和「所在地」(an)兩字合併而成,意義是「阿里祖神之地」,k是兩字的中間連接詞 (註2)。
1721年一部份隨福建漳浦籍南澳總兵藍廷珍與其弟藍鼎元來台參與鎮壓朱一貴事件的漢人,在事件結束後沒有返回故鄉,定居在此開墾。1733年,清帝國設置「阿里港汛」駐防;至1760年的漢文文獻《續修臺灣府志》已經出現「阿里港街」 (註3)。
本地清治末期屬臺南府鳳山縣,日治初期設置「阿里港街」,屬阿猴廳阿里港支廳;1920年改制時改名「里港(Rikō)庄」,屬高雄州屏東郡。戰後1946年設置高雄縣「里港鄉」,1950年改隸屬屏東縣 (註4)。
註釋:
- 〈細說里港〉,《屏東縣里港鄉公所》,https://www.pthg.gov.tw/TownLto/cp.aspx?n=6639B55FF4D086E3
- 楊森富,〈平埔族地名解讀及趣談—以西台灣大肚溪以南平埔族地名為主(下)〉,《山海雙月刊》,6 (1994): 115。簡炯仁對於「阿里港」、「阿里港社」與平埔族關係的推論,請參考:簡炯仁,《屏東平原的開發與族群關係》(屏東:屏東縣政府文化局,2001),頁131-2。
- 《臺灣地名辭書‧卷四:屏東縣》(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2001),頁245。
- 《臺灣地名辭書‧卷四:屏東縣》,頁2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