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如鄉 ( Kiú-jû )
地名解說
舊名「九塊厝」(Káu-tè-tshù),範圍約為今日鄉內行政區劃的九塊、九清、九明3村。據說聚落形成初期,前來定居有九戶八姓,故取此名 (註1)。「九塊厝」位於武洛溪(Bú-lok-khe)—俗稱「巴六溪」的北邊,簡炯仁依據聚落現今與〈乾隆中葉臺灣輿圖〉上繪製的地理位置相互比較,考證認為本地在乾隆中葉(18世紀中期)以前的地名是「巴轆庄」,初期移入的漢人主要開墾族群是客家人,這可由當地至今的信仰中心是三山國王廟看出,並且至乾隆39年(1774年)已經形成市集聚落 (註2)。
不過,1778年竣工的九如三山國王廟,落款嘉慶元年,也就是1796年的〈三山國王廟產碑〉文敘述「九塊厝先輩建廟崇像歷有年」,可見此時地名已經變為漳泉語系漢人移民慣用的「九塊厝」。簡炯仁推斷此種地名的改變反映本地族群人口優勢的消長 (註3)。
本鄉清治末期屬臺南府鳳山縣,日治初期屬阿猴廳阿里港支廳,1920年改制後屬高雄州屏東郡,並改名「九塊(Kyūkai)庄」。戰後初期設置高雄縣「九塊鄉」(註4),1946年以「九如區」之名劃入屏東市,1950年行政區域調整,重新設置「九如鄉」,屬屏東縣 (註5)。
註釋:
- 《臺灣地名辭書‧卷四:屏東縣》(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2001),頁280。
- 簡炯仁,《屏東平原先人的足跡》(屏東:屏東縣立文化中心,1999),頁73-4, 80-1。
- 簡炯仁,《屏東平原先人的足跡》,頁79-80, 84。
- 《臺灣地名辭書‧卷四:屏東縣》,頁275-6。
- 〈九如鄉簡介〉,《屏東縣九如鄉公所》,https://www.pthg.gov.tw/TownJrt/cp.aspx?n=9109CF2EB3CD88A0
相關參考資料:
- 關於三山國王廟與客家漢人移民的關係,可以參考:葉高華,〈對於三山國王廟的誤解〉,《地圖會說話》,2010年4月15日,https://mapstalk.blogspot.com/2010/04/blog-post.html
留言
張貼留言